影響土壤墒情的主要指標包括:土壤含水量有三個(ge) 重要指標。一個(ge) 是土壤飽和含水量,表明該土壤*多能含多少水,此時土壤水勢為(wei) 0。
第二是田間持水量,是土壤飽和含水量減去重力水後土壤所能保持的水分。重力水基本上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,此時土壤水勢為(wei) -0.3巴。
第三是萎蔫係數,是植物萎蔫時土壤仍能保持的水分。這部分水也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,此時土壤水勢為(wei) -15巴。
田間持水量與(yu) 萎蔫係數之間的水稱為(wei) 土壤有效水是植物可以吸收利用的部分。當然,一般在田間持水量的60%時,即土壤水勢-1巴左右就采取措施進行灌溉。
土壤水勢可細分為(wei) 重力勢、基模勢和溶質勢。
土壤水分重力勢以土壤水麵與(yu) 土表麵相平時為(wei) 0。水麵高於(yu) 土表麵時為(wei) 正值(此時也稱為(wei) 壓力勢)。水麵低於(yu) 土表麵時為(wei) 負值。
土壤基模勢指土壤中礦質顆粒表麵和有機質顆粒表麵對水所產(chan) 生的張力。它的值永遠是負值,即總是將土壤表麵的水分向土體(ti) 內(nei) 吸進來。
土壤水分溶質勢與(yu) 土壤溶液中所含溶質數量有關(guan) ,溶質越多,溶質勢越小(即越負)。點水源入滲時,水沿濕度梯度從(cong) 高水勢處向低水勢處流動,逐漸形成一個(ge) 幹濕交界分明的橢球體(ti) 形狀,稱為(wei) 濕潤球,球麵各處土壤水勢相等。該球麵稱為(wei) 入滲鋒,在水頭固定不變時,入滲鋒的前進速度隨著時間的延長而減慢。
大部分植物養(yang) 分都是溶於(yu) 水後隨水移動運輸到植物根係被吸收的。無論根係以質流、擴散、截獲哪種方式吸收植物養(yang) 分都在土壤溶液中進行。
如何解決(jue) 土壤墒情的問題,首先要監測土壤中水分狀況,土壤墒情監測係統以抗旱減災為(wei) 目標,以實時墒情、農(nong) 情、水利工程蓄水引水情況等信息為(wei) 數據源,利用**的土壤水分傳(chuan) 感器等**設備,結合適合地域的數學模型,依托計算機網絡環境,建立了集墒情信息管理、查詢服務、預測分析為(wei) 一體(ti) 的決(jue) 策支持係統,科學地製定抗旱調度方案,為(wei) 正確指揮抗旱救災提供決(jue) 策支持,**限度地減輕災害損失。